古典精神的衰落

最近看了两部电影,《哪吒》和《疾速备战》。

《哪吒》从技术成熟度上来说,比之前的都好多的。导演似乎是周星驰的粉丝,充足的笑点吸引了不少小孩子。作为一部商业电影来说,它很成功。作为一部电影来说,它不如《白蛇》。

如何去构建一个中国神话体系的电影系列?漫威给出了一个切实可行的商业模式。不同的相互关联的人物,不同主角的电影使用不同的主题风格。哪吒是小孩子,加入很多无厘头元素无可厚非,但总觉得有点太过。历来传统神话体系,大都是悲剧为主,中国的神话体系也不例外。《白蛇》的情感拿捏恰到好处,古典的气质,古典的浪漫。《哪吒》则显得太娱乐化了。

如何去呈现古典的东西,而又能让现代的年轻人去喜欢?艺术创作者可能大都觉得《哪吒》这种方式是一种比较简单合适的道路。但《疾速备战》却给我们展示了另外一条更为简单的 路:让古典的回归古典。

是的,杀人也有古典的方式。言必信,行必果,一诺千金。风萧萧,易水寒,一去不还。人虽会杀人,但也有信念。抑或是像《沉默的羔羊》那样,温文尔雅,“衣冠禽兽”。这并不是在夸赞恶行,而是说在古典精神的笼罩之下,一切更加简单,有迹可循。人们也更容易遵从一些固定的原则,而不易被外界所撼动。曾经看到过一种说法,是说现在的杀人犯非常无趣,很多都是一时冲动,起因也多是生活琐事。而古典的杀人犯,尤其是连环杀人犯,则通常是都是极端的偏执狂,形势精心策划,变态而又理性。

当我们在反叛传统的时候,即产生了非常多的现代精神,也一定程度上摧毁了一些更加值得追随的古典精神。时间流逝,现代精神的一部分也会变成古典精神。所以当我们在说古典精神的衰落的时候,指的是某种更加永恒的东西,它并不会随时间改变。

而商品社会的一大问题在于,它并不在意什么古典精神,它在意的都是商品。人是商品,信息,电影,艺术都是商品。观众喜欢看什么,电影就加什么,这样能产生更多的商品价值。所以我们在电影院能看到的最多的东西就是像《变形金刚》《复仇者联盟》这样的电影,一个模子,换几个特效,观众就滋滋滋送钱。《疾速备战》这样电影的成功,说明观众并不愿意做一个被动的商品,只是他们没得选而已。

如基努里维斯本人一样,《疑犯追踪》中的哈罗德也是一个古典精神的化身。身为一个早期的程序员,他并不像其他同僚那样要么是个 Nerd,要么转向了摇滚与反叛,而更像是一个古典的哲学大师,优雅的太不真实。他创造了如GOD一般的 AI,但却用自己的人文精神阻止了 GOD 作恶的可能。将图书馆当做自己家的他,将城市图书馆的衰落视作西方文明的衰落,略显悲观,但也并无太大偏差。算起来,假新闻肯定是罪魁祸首之一了。时至今日,它已经是一个全球性问题,这时候笃信自己身处民主社会反倒成了一种愚蠢的傲慢。因为太自信,而丧失了质疑。因为太现代,仅剩的古典精神又不足以培养常识。天堂在图书馆,而人们确不愿意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