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后所处的环境

也许历史交给我们的一个最好的教训就是:不要再随意地批评下一代。80/90一代几乎都是伴随着上一代的各种批评与质疑长大。等到被批评的小孩子长大了,进入社会了,开始慢慢地做出了更优秀的成绩的时候,上一代的大部分的人仍然没有闭嘴。社会变化的越快,代际之间的差异对上一代的冲击就更大,其接受意愿和能力也更差。白酒的服从性测试,加班文化,婚恋等等日常生活的问题,依然在不同年代的人之间吵来吵去,无休无止。另一方面,跟老人吵架虽避免不了,但总得抽出一部分精力去往前看,看看下一代的人变成了什么样。

首先定两个基调:

  1. 00后比90后优秀。或者可以说大部分情况下,下一代都比上一代优秀,除了某些特殊的社会发展停滞的年代。比较的范围也主要限定于在社会上占据重要位置或者话语权更大的群体,阶级的分化是另外一个方面的问题。
  2. 我们说的优秀,可以延伸为环境的优秀。几十年的区间不会在人的基因或天资方面发生突变,一个时代的人比上一个时代的人游戏,代表的是父辈(80后之于00后)创造的环境比更早的环境更为游戏。在00后的范围内,差不多意味着80,90后在创造一个更优秀的环境。当然不去深入研究心理学以及人的本质的哲学来讲,我们可以将人的成长的一部分归于环境,一部分归于自身(可能行为心理学基本上都将因素归于环境),那么00后的优秀可以认为是80,90,00三代人共同的作用。

本文的侧重点更着重于分析一些关键的环境因素,以及他们的影响。

如何优秀

对于教育的日渐重视,甚至重视到了内卷的程度,是一个完全不陌生的话题。最近几十年以来,家庭对子女的教育问题从最开始的粗放型,到现在的倾注全部心血,我们可以在10后的身上看到这种变化的最极端的表现。学区房的高价,铺天盖地的培训班,编程教育,AI辅导,双语教育,私立学校,国际学校…往前倒推10年,00后的教育环境并不会差太多。而这些教育环境的成果,我们从新闻媒体报道中的浮现的一些零星案例便可了解一二:诗词大会上落落大方的高中少女,能内省自身教育环境的外交官子女,被高校教授父母带进实验室学习的小孩…凡此种种,只是冰山一角。伴随着更加科学的教育方法,更加庞大的资金与精力投入,毫无疑问,我们产生出了数量更大,质量更优的下一代

扩大的城乡差距

城乡差距几乎是一个固有现象。我们上面所说的更为优秀的00后,当然大部分都是出自于城市。而农村的现状如何?理想情况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乡的教育都会相比于之前有了持续的进步,虽然二者的差距还在。但事实并不是这样,也许对小部分地区是这样,但对相当大的一部分农村来讲,是绝对的下滑。

一方面我们要明白,不同的年代里,教育的标准是不一样的。假设在80/90的受教育的时期,我们可能更侧重于知识教育,素质教育才刚刚起步,我们对教育的期待比现在也相对低不少。所以可以说,当时城乡二者虽然有固定的差距在,但所培养出来的学生来说,其差距并不算太大。大学教育可以说是二者的第一次交锋,其接触到的大部分人都是处于同样高考分数线的学生,其他的因素影响较小。我们有理由可以假定,在这个时代,寒门学生拥有相对公平的晋升机会。而这几年已经一转局势,主要在讨论阶级固化,寒门难出贵子,究其原因,则是教育资源的进一步分化。但从农村来讲,可见以下事实:

  • 教师数量及质量的缺失。在教育体系中,教师的质量所占的因素远大于教学楼的质量。我们可以看到所有的社交媒体上能给我们展示的所有农村几乎都有了更好的教学设施,崭新的大楼,体育场,等等,但教师的数量和质量却没人敢说比之前好多少,甚至更差。因为城乡经济的差异导致乡村教师几乎成了一个全靠无私奉献支撑的职业,更遑论无数的拖欠工资的案例。另一个不太明显的因素则是,上山下乡时期,有相当一部分知识分子(受过教育的人群)最终留在了乡下,他们给上两代农村孩子带来了相当优质的教育资源。但随着这一代人的离去,面临的便是后继无人的悲剧。
  • 因为城乡结构的差异,农村的90后晚期以及00后的孩子的父母,有极大概率会进城务工,而无法长期留在家里照顾孩子。这势必会造就大量的心理不健全的农村留守儿童,进而影响到学习状况。
  • 互联网垃圾信息的影响。这是一个更为庞大的课题,值得大书特书。我们可以在网上可以看到很多对抖音或者微博之类的批评,垃圾信息以及手机游戏侵占儿童的时间,而这些儿童,大部分都是无人照看的留守儿童。

这些因素的叠加影响,造就了一个极度分裂的00后群体。优秀的人群,大大超越以往。而那些被忽视的人群,为数众多,且无路可走。

公知话语权的丧失

这是个突兀但很重要的话题,因为他是00后与80/90之间的一个重大差别。对8090来说,自小便是伴随着公知们普天该地的文化宣传成长:外国的孩子如何优秀,民主制度多么的好,中国制度的缺陷,中国人性的劣根等等。这样长期的影响一直到了新冠疫情中国较好的处理而戛然而止,而这时,互联网已经极大普及,此前的遗留话语也已经渗透到了几乎所有的人群。

可作为标志性的两个事件便是,对方方,高晓松,龙应台等代表性的公知的批评。大家才发现,原来伴随着我们成长的很多话语,都是经不起推敲的,马加爵没有什么值得同情的,日本人也没那么优秀,整个西方世界也不是什么绅士的文化。在信息闭塞的时代,大部分的经验和阅历都有限,这些谣言造成了极不好的影响。等到被影响的人长大之后,终于有机会和能力去自己调查研究,才能戳破这个谎言。这本身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因为这样,不仅促进了自身的成长,也给00后创造了更为理性的环境。

辨析一切

我觉得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因为理性的力量。它不再是一个空洞的词语,而是一个社会中坚力量能够合理利用的工具。以理性的力量对过往的一切做一次分析,而不是盲从。我们可以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发现这种细微但根本性的变化,他们都体现在一个一个的疑问与分析之中。为什么要坐月子?为什么一定要结婚?为什么我看到的网络上的信息和我生活中观察到的不一样?为什么我们不能赞扬爱国主义?为什么一个人说话这么不一致?诸如此种,观察与分析,改变了人们看世界的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环境。因为很多欺骗的成本会越来越高,甚至完全没有门路。

文化的衰退

想要讨论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确保自己能尽量客观地去评述我们周围的文化作品。但这其实很难,因为太容易落入热爱自己的过往而鄙视年轻人的现在的弊端。所以这是一个挺难的事情,也只能尽量指向太广而丧失了意义。就拿一个很简单的事情来讲,现在我们社会产出的电视剧比我们那时候的更优秀吗?

这很难有一个准确的结论。但我还是想说,总体来看,更差了。毫无疑问,有很多更优秀的作品。比如动画电影《白蛇》,往前几十年没这个技术和审美去做这样的东西。但新拍的《新白娘子传奇》,你很难说它比老的好。《哪吒》的动画片卖的很好,但你也很难说它比老的好。仙侠剧越来越多,特效更好了,但你很难说哪个能比《仙剑奇侠传》更好。这是一个很小的切片,我们可以在举例的路上走的更远,但也可以探讨出更本质的问题在哪?与几十年前相比,最主要的差别是在资本的控制力上。资本愿意去选择更有话题和流量的演员,去批量化生成这种内容。演技和台词可以凑合,因为大部分人们的要求本来并不高,尤其是对于偶像。服化道也是,什么流行,就批量生产什么。为了利润,可以忽略很多细节,就导致整体的质感看起来很差。推及开了,影响我们的日常文化生活,很多方面都有这个问题。当然我们仍然会产出越来越优秀的作品,但正如城乡的差距一样,它是一个极度分化的市场。同一个年代,两群人,两个世界。

在这个前提下,批评00后并无太大的意义,根源在于产生这些内容的人。我们无法要求一个没有接受过多少基础美学教育的人去能分辨这些。只要有人跟上一代同流合污,继续生产这些内容,就肯定有大众看。只有随着世代的更替,每一代的在其位的年轻人都能意识到这些问题,从而去改变生产的环境,让它更接近于艺术的本真,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真实

整个《无问西东》的电影,其实就是在讲这两个字。我们继承和造就的这个环境,真实成了最稀缺的东西。互联网发展到现在,信息空前膨胀,但真实度已经降到谷底。已经有无数的人在开始追忆互联网早期的美好,人并不多,但网上的人都很有趣,不用太担心被骗,网络文学也在蓬勃发展。而目前是网红当道,直播,带货,李子柒,综艺等等。这样的对比并没有触及到核心,因为这也是网络社会发展的必然现象,更本质的退步就是真实感的丧失。网络社会的人群,不再是一个一个真实的人,他们并不是在表达自己的感想,而是在按照一个的目的表达一些特定信息,这往往并不代表他的真实想法。我们可以将网民看做一个一个异化的人,与其本身分离开来。但这种分离很难,因为大部分人难以一开始就做这样的区分。迪丽热巴说她是个吃货,她便在一切公众场合表现自己的爱吃,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将这种行为与她本人分开,但需要你以旁观者的视角来做,因为大部分她的粉丝是相信她是这样的人。我们是一些事物的旁观者,但我们总是一些事物的非旁观者。当我们处于后者时,就几乎没有办法跳出这个圈套了。

所以当李子柒和袁隆平一同出现在一个课本里面的时候,当学生的家长在质疑这种安排的时候,他可能也很难去分清他在反对什么?他只能说出他觉得这太浅薄了,他本能地觉得这是不对的。因为人的本能反感非真实的东西,欺骗性的东西。而且是一种资本安排下无孔不入的东西,让人害怕。

这可能是00后面对的环境里最悲哀的一件事情了。

童年的消逝

借用一个书名作为标题吧。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高中生,甚至初中生,开始担心起很多过往成年人才会关心的问题。是不是该整容?是不是该理财?是不是该好好化妆之类的。一方面,社会的发展造就了更早熟的儿童,另一方面,像书中所示,童年的界限感正在逐渐减弱。儿童早更地接受到了成年世界的侵扰。你不能完全说它更坏,但假设它带来的危害更大,而我们并没有做好提前的研究和准备,就为时太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