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广告牌

几年前我曾经去过一次上海,我对它印象最深刻的地方则是一块广告牌。

应该是在南京路附近,老洋房,商业街。有一栋楼,对着马路的有一面,齐楼高的电子显示屏。显示的是一个时装模特在走秀。一个几十米高的电子形象,就在人来人往之间,其魔幻之感,非亲临其境不能体会, 颇有《攻壳机动队》或者《银翼杀手》里的巨型电子广告之感:

现在回想起来,它所包含的意义远远不止是效果的震撼。而是赛博朋克这个渐渐被大家所熟知的艺术设定,抛开那些光怪陆离的光影之后,其精神内核早已在当今的时代显现出来,愈加明显。而广告牌,则是最明显的征兆而已。

通常来说,广告牌并不是一个很能惹人注意的东西,它们是寻常事物,也经常不美观,不太会吸引人们的注意力。我们日常能见到的广告牌也形式各样,不一而同。在城市里,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形式巨大,效果震撼的广告牌,也能见到马路边遍地的公交广告牌。在破旧的老小区里,楼道间也贴满了各种像修下水管道之类的小广告:

最为典型的案例可能是纽约时代广场的大屏,它不仅是一个城市景点,也是一个文化符号,更是一个全世界都关注的热点。它不只被用来投放广告,也被用来表达意见,或者庆祝文化。它们成了城市形态的一部分,我们也难以想象抛开他们之后,城市是什么样子的?大部分显示大屏会跟着城市的夜晚一起休息。而偶尔在夜晚,公交站的广告牌的更换间隙,没了广告,只剩一张张发着强烈白光的方块,像 Zima Blue 一样的纯粹与诡异,只是前者并不希望有人看见。像被窥见城市尴尬而丑陋的本真一样。可能再也没有比这更荒诞的城市景观了。

而在乡村,则完全是另一种景象了。广告找不到广告牌,只能附着于路边随处可见的墙体:

广告牌变的形态随意,广告的内容也自然比城市里的更加放飞自我一点,不用考虑请什么明星,或者炫酷的图形设计,反正都显示不好,所以重点就在文案上,质朴中透露着魔幻。

偶尔极个别的与乡村画风格格不入的广告牌,则更是尽显朋克风范:

抛开二者形态及内容上的差距,同为广告牌,它们本身承载着同样的信息及内容本质,也都是日益扩张的消费主义的最佳帮手。与电视或者互联网上的电子广告不同,广告牌是广告实体化的过程。他们不是虚拟的,而是作为环境的一部分,存在于历史与人类记忆之中。我们对人类生活的任何时间点做一个切片,广告牌都是其中无法忽视的一部分。从这个角度来看,赛博朋克的种种设定之中,最为重要但却经常被我们被我们忽视的其实就是五光十色的广告牌,它们发源于当下我们周边的这些不显眼之物,不加控制,而逐渐演化成了新的东西,在未来人类社会中攫取了更为显著的位置.

目前为止,我们仍然处在一个相对静态的广告环境之中。经典的电视广告,户外广告,传单等传统形式仍然占据主流。但电子广告已经以不可思议的速度扩张开来,而且越来越动态与拟人化。随之而来的,可能是更为丰富而无孔不入的内容。现在,公交站旁的广告牌展示的是一张一张静态的宣传画,慢慢的,可能会变成PPT似的内容,再往后,5G/6G的普及,可能会给你直播带货,触屏交互。如果你不喜欢这些内容,在单纯的互联网环境下,你不打开APP,他们于你而言就不存在了。但是广告牌不一样,它是实体化的,环境的一部分,不管它们展示什么,你都无处躲藏。

或者不用考虑将来,现在我们就可以看到广告本身对于城市建筑的巨大影响。建筑在设计之初,要考虑如何用材料与布局给广告预留更多的可能性。很多大城市的大型建筑,都已经设计成了可以作为广告牌的存在:

人们知晓有知情权或者隐私权,但不知情权则是一个未被重视的问题。传统媒介不管形式各异,都未触及到这方面。你不想看电视,不开就行。不想看报纸,不买就行。但越来越亮,越来越大的广告牌不是这样的,你必须要出门,也必须要睁着眼,那么你就总会看到广告。不管自己喜好如何,非知情权在不知不觉中被剥脱了。

赛博朋克世界观给我展示了更加让人无处逃避的可能性:全息投影,以及其他可能更为强大的技术。它不再是2D的了,它是3D的。如路人一般栩栩如生,但大到你你无法忽视。这种黑暗的前景从来不是一种无厘头的恐吓,而是一种自城市化以来便逐渐接近的可能的终点。伴随着我们人类本性对田园风光以及大自然的向往,我们却造就了无数的电子系统,不只在精神上,也在空间上将我们困于其中。